“18件Zara、Puma等品牌旧衣,平台预估能卖44.5元到200元,最后只拿到0.7元。”近日,媒体报道的这一现象引发热议。记者调查发现,随着绿色消费理念普及,旧衣回收行业快速升温,但“预估高价引流、实际低价结算”“质检标准模糊”等问题频发。 细究其中的套路,不难发现大致有两种常见手法。其一是高价预估,低价结算。平台在回收前往往会给出一个颇具诱惑力的价格区间,待衣物寄达后,严苛的质检标准便成了 ...
旧衣回收变“套路回收”背后,暴露的是整个行业的标准缺失与监管盲区。旧衣回收作为新兴产业,尚未建立统一的分类标准、质检规范和定价机制。平台既当运动员又当裁判员,自然容易出现不公。而衣物从回收到再利用的整个链条,目前也缺乏有效的追踪监督,这为各种套路提供了生存空间。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