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者11月3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截至2025年10月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已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与福建农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揭示通过精准调控染色质三维结构能协同提升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为解决长期困扰现代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难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与育种策略。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致命的毒蛇咬伤可能迎来克星。丹麦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测试了一种新型重组抗蛇毒血清,发现它能有效对抗多种致命蛇毒,包括曼巴蛇、眼镜蛇和唾蛇,为开发能“以一敌多”的更优疗法带来曙光。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在建院76周年之际,在京举办了以“原始创新与颠覆性技术”为主题的第四届雁栖青年论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出席会议并讲话。
11月1日6时45分,随着实验单元由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转运至中国空间站问天实验舱,4只小鼠正式入住“太空家园”。这是我国首次在空间站实施哺乳动物空间科学实验。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团队,今年成功研制出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二十万分之一的单原子层金属,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的制备。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二维材料领域的空白,更发掘出二维金属的轻薄、高导电、透明显示及量子效应等特性,将有力推动相关科学研究。该成果在超微型低功耗晶体管、超灵敏探测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助推材料创新产业革命。
研究进一步揭示了海冰影响降雨增加的物理机制。一方面,海冰消融带来显著的增温效应。海冰范围退缩导致开阔水域扩大,显著增强感热与潜热释放,推动局地气温上升,从而促进降雪向降雨的相态转变。这一升温驱动的热力机制对降雨增加的贡献率高达68%。另一方面,海冰消融导致湿化效应加剧。开阔洋面增加了蒸发面积,为大气持续输送更多水汽,同时海冰减少激发的大气环流异常促使北冰洋和太平洋水汽在关键区域汇聚,总降水量增加贡 ...
一些您可能无法访问的结果已被隐去。
显示无法访问的结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