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还认为,这种纬向不对称的升温结构并非由海表面热通量差异导致,而是西风驱动的经向热量再分配的结果。南大洋西风带的增强与南移在大西洋–印度洋区更为显著,这种风场变化导致该区出现更强的正风应力旋度与上层热量辐合,在中纬度35°S~55°S带内被“堆积”并下沉,形成持续升温结构;太平洋区则因相对较弱的风驱动与局部发散,升温幅度较小。
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研究员陈思翀带领的团队通过研究证实,大型古树在城市鸟类生存中发挥着重要的“避难所”功能。相关成果于近日发表于国际期刊《Biological Conservation》。
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表示,青年一代肩负着民族复兴使命和国家发展重任,是中国科技创新发展的“生力军”和未来“脊梁”。希望青年科学家不要满足于跟踪模仿,要有引领未来的雄心和勇气,敢于挑战现有认知,主动投身原创理论突破与颠覆性创新,努力成为能够改变时代的国之栋梁;要回归科学的初心,做纯粹的人,钻研纯粹的科学,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积极塑造健康向上的科研文化。
记者11月3日从中国科学院国家天文台获悉,截至2025年10月底,国家重大科技基础设施——郭守敬望远镜(LAMOST)已累计发布光谱数达到2807万条、恒星参数1159万组,数据量稳居世界第一。
小鼠“上太空”前,科研人员对鼠粮进行了优化设计。首先减轻了它的气味,让小鼠在密闭的实验单元中生活得更为舒适;其次将鼠粮做成条柱状并适当增加硬度,小鼠啃食时不易产生食物残渣,有效减少浪费的同时,方便小鼠磨牙。
习近平总书记指出,“加快实现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是推动高质量发展的必由之路。”党的二十届四中全会把“加快高水平科技自立自强,引领发展新质生产力”确定为“十五五”时期经济社会发展的主题之一,并在准确把握未来5年发展大势的基础上系统部署了战略任务。
中国科学院遗传与发育生物学研究所研究员傅向东与福建农林大学、浙江理工大学的研究人员合作,首次揭示通过精准调控染色质三维结构能协同提升水稻产量和氮肥利用效率,为解决长期困扰现代农业的“高投入、高产出”难题提供了全新的理论依据与育种策略。相关研究近日发表于《自然-遗传学》。
10月31日至11月2日,中国科学院在建院76周年之际,在京举办了以“原始创新与颠覆性技术”为主题的第四届雁栖青年论坛。中国科学院副院长、党组成员周琪出席会议并讲话。
致命的毒蛇咬伤可能迎来克星。丹麦科学家在动物实验中测试了一种新型重组抗蛇毒血清,发现它能有效对抗多种致命蛇毒,包括曼巴蛇、眼镜蛇和唾蛇,为开发能“以一敌多”的更优疗法带来曙光。相关研究发表于最新一期《自然》杂志。
10月31日,神舟二十一号载人飞船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并于北京时间11月1日3时22分,成功对接空间站天和核心舱前向端口,整个对接过程历时约3.5小时,创造了神舟飞船与空间站交会对接的最快纪录。
在恐龙世界的“明星排行榜”上,霸王龙无疑是顶流——体型庞大、咬合力惊人、统治力拉满。但几十年来,古生物学界一直有个“身份疑云”:古生物学领域发现的那些体型小得多、外形相似的“小号霸王龙”化石,是幼年版的霸王龙吗?还是说,它们其实是另一个隐藏在历史尘埃 ...
中国科学院物理研究所张广宇团队,今年成功研制出厚度仅为头发丝直径二十万分之一的单原子层金属,这是国际上首次实现大面积二维金属材料的制备。这项突破不仅填补了二维材料领域的空白,更发掘出二维金属的轻薄、高导电、透明显示及量子效应等特性,将有力推动相关科学研究。该成果在超微型低功耗晶体管、超灵敏探测等领域应用前景广阔,有望助推材料创新产业革命。